|
内容显示页 |
您所在的位置:
安全健康教育 |
|
皮肤病的种类及症状 |
时间:
2010-08-04 |
来源:200910091540400258 |
|
|
|
皮肤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它的搞发病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皮肤病的种类繁多,大约有1000多种,各种皮肤病的症状也不尽相同。现将皮肤的种类及症状介绍如下:
皮肤病的种类:
1.真菌病:常见的有手脚癣、体股癣及甲癣(灰指甲);
2.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丹毒及麻风;
3.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疱疹;
4.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
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
6.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及多型红斑;药物反应,如磺胺类、青霉素等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7.物理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晒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鸡眼;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银屑病、牛皮癣、单纯糠疹及玫瑰糠疹;
10.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
11.疹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疹、类天疱疹及掌跖脓疱病;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文身;
13.皮脂、汗腺皮肤病:常见的有痤疮、酒渣鼻及臭汗症。
皮肤病症状
1 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常反复发作; 2 自觉瘙痒,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 3 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1个月以内;超过1个月为慢性; 4 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 5 水痘:按临床表现,属于水疱型;按病毒特点,属DNA病毒-小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前驱期较短,不超过24小时即出疹。皮疹先发于躯干,渐波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为红色针尖大小的斑疹,后迅速成丘疹,数小时后即为绿豆大小的水疱,可为椭圆形,疱壁薄易破,2-3天干燥结痂,以后痂脱而愈,病程2周。在儿科中可见的异型有大疱型水痘及新生儿水痘。偶尔发生少见的并发症有水痘脑炎、肺炎、急性脑病等(60-80年代曾抢救过多例水痘合并重症脑炎,现几乎未见)。 6 麻疹:按病毒种类属于RNA病毒-付粘液病毒-麻疹病毒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9-11天,前驱期通常3天左右,热度上升,卡他症状明显。发疹的部位从耳后-面颈-胸背部-四肢,疹子的形态是玫瑰色斑疹或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还可有内疹出现,那就是发病1-2天后在颊粘膜发生koplik 斑。常合并支气管肺炎、喉炎、肠炎、脑炎、心功能不全等,病程10-14天。 7 风疹:属于小DNA风疹病毒引起,多发于幼儿,潜伏期5-20天,发病前可有轻度发热,发疹情况从面部-躯干-四肢,疹形为淡红色斑疹或丘疹,内疹表现为软腭斑疹或瘀点,合并颈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8 幼儿急疹:冬春季小流行,可能由病毒(柯萨奇病毒)所致,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称第六病。多见6个月-2岁,潜伏期10-15天,无前驱症状,常突发高热,体温上升至39-40度,3-5天体温骤退时出疹,先发生颈部-躯干-上肢下腿-面部。疹形为玫瑰红色斑丘疹,无内疹。合并有颈,枕后淋巴结肿大,偶有中耳炎和支气管炎。 9 手-足-口症:由小RNA病毒中柯萨奇A16病毒为主,有时为柯萨奇A2,A4,A5,A10引起。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1-2岁婴幼儿最多,夏秋季流行,潜伏期4-7天,全身症状轻,发疹前可有微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疹特点是指(趾)背面及侧缘有水疱,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水疱,呈米粒至碗豆大小,半球状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清,呈珠白色。水疱数目不多,但亦可见50个以上,整个病程约1周,很少复发。 10 传染性软疣:由痘病毒中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潜伏期14-50天,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发生腊样光泽的小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小体。数目不等,不融合,一般6-9个月可消退,但也有持续几年者。 11 临床的特殊类型: A.蛋白湅荨麻疹是蛋白湅直接通过肠粘膜吸收所致的抗原-抗体反应; B.寒冷性荨麻疹又可分为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和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是由寒冷所致的物理性荨麻疹; C.热性荨麻疹又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接触热水后在接触部位出现风团; D.胆碱能性荨麻疹,在热、精神紧张和运动后诱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损为主1-2mm大小的风团,周围有红晕; E.日光性荨麻疹,女性发病较多,暴露日光后发病,皮疹局限于暴露部位; F.压迫性荨麻疹,在较重和较久压迫4-6小时后发病,受压部位出现弥漫性、水肿性、疼痛性斑块; G.水源性荨麻疹,在接触水和汗水后于毛孔周围引起细小剧痒风团; H.血清病性荨麻疹,其病因为接触异体血清、疫苗、药物等,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炎和淋巴结病; I.自身免疫性黄体酮性荨麻疹。
12 银屑病(牛皮癣): A.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变化是表皮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域内可见中性白细胞构成的小脓肿,称Munro氏小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延伸,其下端增宽,可与邻近表皮突相吻合,真皮乳头延呈杵状,其上方棘层变薄。乳头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故临床上出现Auspitz氏征。周围可见淋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等浸润。 B.关节炎型银屑病的病理变化与上述寻常型银屑病相同。 C.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炎症反应比较明显,真皮上部水肿显著,其他与寻常型银屑病基本相似。 D.脓疱型银屑病人与连续性肢端皮炎的病理变化的特点是在表皮内形成较大脓疱即Kogoj脓疱,主要在表皮上部,疱内主要为中性白细胞,其他变化与寻常型银屑病大致相同,但角化不全及表皮突延伸较轻。 E.掌跖脓疱病的病理变化为表皮内单房性脓疱,疱内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少量单核细胞,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
|
|
|
|
|
|